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市公所規劃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 透過休閒運動體驗在地先民文化

市公所規劃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


透過休閒運動體驗在地先民文化



  為打造優質運動休閒環境,鼓勵全民動起來,市公所近年來陸續整理中山公園、自由廣場等大小公共公園空間,重新開放予更多民眾使用。此外,近期所規畫的「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則利用現有的道路進行低密度開發,路線的規劃亦將帶領民探索花蓮最早開發史足跡與路徑,讓自行車道的遊程不僅健康,還可以是一趟知性文化之旅。



 記者張麗英/報導

  利用自行車踏青、運動近年來蔚為風氣,不少人喜愛以自行車劑型旅遊或外出,除力行節能減碳外,也作為運動健身的方式。花蓮市背山面海,且為花蓮縣首善之區的獨特地理環境,讓花蓮市成為國、內外旅客進入花蓮的首選處。為讓更多民眾看見花蓮市自然與人文之美,市公所近日針對後站、國強里十六股地區、國福等區域,運用在地的文化特色開發出「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讓運動休閒也可以很知性。

  花蓮市在清代稱為「奇萊」,據調查漢人先民最早至奇萊開發之處就是現在國強里內現稱「十六股」一帶,其最早來此開發者為臺北淡水人黃阿鳳,他在將前往花蓮拓墾出發前為安定約兩千多名墾眾的心,特別派人至臺南府城恭迎國姓爺(鄭成功)聖像、令旗及香火隨船庇佑,抵達後所闢建草廟供俸國姓爺,此草廟也就是延平王廟的前身。此廟至今已逾一百五十年悠久歷史的延平王廟,可謂為花蓮縣首座廟宇,在此可以回憶當時先民拓墾當時奇萊之稱的花蓮,其艱辛的奮鬥史。

  自行車道起於延平王廟一帶,另一端則連結國福里,該里背鄰全國最大的中央山脈,並鄰近戰略地位重要的空軍「佳山基地」。國福里也是撒奇萊雅族聚集最多的聚落。據調查在1878年前,撒奇萊雅族顯慘遭清人滅族,為保性命自當時起隱姓埋名流離失所,並隱於阿美族部落內生活,直到2007年由官方認定成為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市公所串聯兩地文化,規劃出特有深具花蓮在地地理風貌及歷史文化的自行車道,希望讓民眾透過自行車遊程之旅,踏尋花蓮最早的歷史文化,循著先民拓墾的路徑認識花蓮,讓騎乘自行車,不但是健康運動,也可以更知性、更有趣。市公所表示,此條「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往東可接兩鐵自行車道,沿線將可尋訪花蓮市區還可踏尋太平洋海岸,往西還可銜接到國福里另一條水保局近期將完成的自行車道,「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可望成為花蓮最夯的自行車廊道,讓騎乘自行車行動,是運動休閒兼具了解在地文化的最好之旅。



圖:「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起點在「十六股」延平王廟一帶,圖為廟前廣場。




圖:「山海雙軸線自行車道」另一端則連結國福里撒奇萊雅族聚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