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花蓮市自由廣場揭牌 老管理員回憶45年獄政史

花蓮市自由廣場揭牌


老管理員回憶45年獄政史

 

 經過近兩年的整修,花蓮市城垣園重新出發,以「自由廣場」之名,重新跟市民見面,市長田智宣等人共同種下象徵自由的百合花,並且施放祈願氣球;廣場內還有列為縣定古蹟的舊監獄圍牆與瞭望塔,市公所特地從宜蘭邀請年近九旬的老監獄管理員曾水源,帶領民眾回憶舊監獄的點滴,也讓大家相當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記者張麗英/報導

  位於中山路與明智街交叉口,占地三千多坪的城垣園廣場,原本是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竣工的花蓮港廳刑務所,直到民國70年(1982年),花蓮監獄搬到吉安鄉南華村,市區的舊監獄沉寂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十多年前再提撥給花蓮市公所管理,為了改變舊監獄荒蕪一片的景象,並且達到閒置空間活化利用的目的,花蓮市公所向原民會提出「達蘇達蘇湳部落城垣園廣場」改善工程,兩期的工程經費挹注下,才讓城垣園的景觀為之一變,而為了呼應該區花蓮舊監獄的古蹟歷史,市公所將此處重新命名為「自由廣場」,21日正式開園揭牌,市長田智宣等人種下象徵自由的百合花,並且施放祈願氣球,象徵花蓮市欣欣向榮與希望無窮,市立幼兒園小朋友則身著族群服飾、跳著「花蓮好好」,天真活潑的模樣,也代表花蓮族群融合無間、共榮共存。

  自由廣場開幕的同時,市公所特地遠從宜蘭邀請年近九旬的花蓮舊監獄管理員曾水源,到場現身說史,帶領大家回憶40多年前舊監獄的點滴故事,包括市長田智宣、市民代表會主席蘇美珠、副主席吳施鴻、代表江如玲、吳東昇、李建興、林宗昆、蕭民隆、縣議員笛布斯‧顗賚、李秋旺、施金樹、黃振富、各里里長等,均應邀出席。

  曾水源老先生很清楚的指出老照片中他的位置,他在民國37年到39年間擔任監獄職員,他還跟大家分享監獄管理員以及受刑人的作息,田市長贈送曾老先生一本「花蓮講古」,分享在地老故事,曾老先生對於園區新景觀表達認同,他頻頻稱讚「很漂亮、很自由」。

  田智宣表示,自由廣場位處花蓮火車站及市區中間之重要的樞紐位置,市公所認為該區域的活化及運用,不但可成為花蓮市新的創意園區外,更可鏈結、引導居住在火車站附近的遊客,在前往市區方向遊玩時,可以就近參與、欣賞在地多元藝文文化及產業。

  市公所已保留被列為古蹟之圍牆,其餘空間則多元規劃運用,希望在地方發展和歷史文化建物保留的兼顧考量下,讓城市的發展與文化保留及推動享有共存雙贏局面,讓此空間不僅可成為市民全方位的休閒及休憩平台外,更可大力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帶動地方發展。

  他說,花蓮市公所相當重視地方族群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的議題,完工後的城垣園可以做為族群手工藝展售空間,搭配該園區所在的地理交通節點,可望帶動周邊經濟效益活絡,而對於古蹟保存以及歷史文化意義的存續也相當重視並尊重,希望找到一條經濟發展與古蹟存續並重之路。

  花蓮舊監獄是昭和12年(1937年)完工,當時被稱作花蓮港廳刑務所,根據昭和9年的台灣日日新報指出,花蓮港廳刑務所是囚犯自己開拓原野新建的監獄,而當時關的犯人大多以思想犯(即政治犯)為主,從監獄竣工後到花蓮監獄移至吉安鄉干城村這45年時間內,花蓮監獄一直是東部地區的刑獄中心,但歷經時代變遷,僅留下兩座瞭望台與圍牆,這處遺跡是為人權發展演化的重要物證,也是地方發展史上的重要證據。

  細數自由廣場開發軌跡,花蓮市公所於2002年曾經在該處與民間社團共同合辦「原住民漂流木藝術節」活動。後來還有來自加拿大、祕魯、愛爾蘭的藝術家,也進駐此處進行創作,增進台灣原住民創作者與國外藝術家的交流。此外還利用週休二日假期舉辦創意市集等公益活動,漸漸吸引人氣。

  但隨著創意市集攤商轉移陣地後,城垣園也跟著沒落,往來民眾只覺得是一大片布滿鵝卵石的廣場,空間規劃、動線設計不良,也疏於管理顯得雜草叢生,可說是市區精華地段的「荒地」。

  花蓮市公所100年向行政院原民會及花蓮縣政府以「達蘇達蘇湳部落城垣園廣場休憩空間改善工程」向行政院原民會爭取一千三百萬元的補助,改善城垣園(舊監獄)的空間,施工內容包括藝文表演空間、庭園景觀等,而在入口意象部分,將以山型草坡及綠河景象,來象徵原住民生命的發源,場區內設計多處繪有原住民圖騰的地面裝飾,不但將園區再次融入原住民文化,園區內空間更具在地文化風格,成為創意的造景環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