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搶救花蓮褔住橋運動持續發燒

搶救花蓮福住橋運動持續發燒


翁基峰盼喚起更多鄉親重視文化資產



花蓮縣定古蹟「福住橋」不到一年時間將被裁撤,曾經擔任各項文創計劃的翁基峰,以多年來推動花東多項公共建設計畫的專業,強力說明福住橋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希望政府看重福住橋對於花蓮的精神意義,及這兩座橋的歷史價值。



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翁基峰老師在中央研究院服務將近十年,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協助中研院建立院內文化空間聯繫系統與專案策展規劃,目前為專業評論者、獨立策劃人、藝術創作者、文化政策審查委員,致力推動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教育媒合與跨國文化機制與城市發展關係研究。

翁基峰強調,「福住橋暨第二福住橋」,建於昭和6年(1931年),早期被國民政府一紙公文諭令清除日據時代遺留痕跡,橋頭的橋名及竣工日期被人以水泥抹去,不過仍留下部分的字形留存,在福住二號橋的橋頭北側橋頭柱上留下完整的日文草寫,相當地美觀,另外還可見竣工日期殘跡。是花蓮縣民與市民生活與記憶的一部分,萬不可「行政」凌駕於「專業」之上,輕易註銷花蓮市珍貴的文化資產。

  他同時說明,過去這個基地可是經歷兩任政府、多次的規畫、多次的抗爭,最終目標都是希望溝仔尾歷史記憶與水文能夠重生,95年做過「花蓮舊城區溝仔尾『水與文』生機規劃設計」;97年「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花蓮市自由街排水治理規劃;還有去年營建署補助規劃的【戀戀紅塵】—蓮城舊庄街城鄉風貌縫合計畫。這些都顯示近年來由於花蓮市開始實踐污水下水道的興建,昔日的水道似乎有了不必然被遮掩掉的契機並重新被看見。

  花蓮市做為一個觀光休閒的都市氛圍,除了自然賜給的大山大水外,都市內細緻的人文空間營造,更是展現花蓮特色的重要元素,因此值此之時探究花蓮市都市水道系統,其人文特色以及再利用的評估規劃,將有助於重新釐清觀光休閒的可能資源與潛力。

  翁基峰更提出多年前花蓮市公所拆除溝上人家更新舊市區,重塑自由街大排水溝為親水空間,進行過漫長的都市計畫討論,同時也保留了二座老橋,但現在縣府又打算蓋「香榭大道」,把好不容易明渠化、目前已呈現綠意的大排加蓋回去,實在可惜。

  不僅耗費大筆的補償金要求溝上人家搬遷,又耗費許多縣府與公所的警力、人力、物力對抗,還有壟長的遷建官司,自由街大排水質改善等預算投入,如今卻又輕易的說要加蓋,凸顯政策不延續、政府資源重複浪費,以及整體規劃不完善等問題,翁基峰強烈提出:「犧牲這麼多!只是為了多條馬路嗎?(不管這條路名字取得多好聽.)!」

  最後,翁基峰嚴正聲明,推動「搶救福住橋」計畫,單純是對事不對人,希望能為花蓮保有市中心僅存的歷史記憶與未來的文化財,希望政治人物能將眼光放遠點,不要犧牲了珍貴的歷史文化,換來永世的罵名。


0 意見:

張貼留言